学院举办题为“北朝(敦煌)僧众升天往生的影窟 ‘天’图像再利用与莫高窟第285窟功能再探”学术讲座

作者:陈芳编辑:李皎审签:徐志忠校审:杨永锋 赵光国发布时间:2024-06-05访问量:

2024年6月3日下午,学院邀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沙武田教授做了题为“北朝(敦煌)僧众升天往生的影窟 ‘天’图像再利用与莫高窟第285窟功能再探”学术讲座。参加讲座的有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200余人,讲座由学院院长杨永锋教授主持。

沙武田教授详细讲述了西夏时期对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的空间改造再利用。主室正中建一至五层坛城,将其中的8个小龛改作瘗埋僧人的场所,龛口起塔封堵,或在龛中起一塔,有集体瘗埋的属性。西夏人对第285窟重修行为和莫高窟其他大量重修重绘洞窟在方式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提示第285窟原本的洞窟功能与僧人舍利瘗埋之间的强烈关联,这一点也正好和窟顶具有浓厚汉晋传统观念的天界图像相结合,共同彰显窟顶天象、天界、天部图像所表达的古人对升天成仙、往生天国、神生净土永恒主题的追求。若对第285窟顶四披下部一圈山中原定为“禅定比丘”图像作更深入的观察,发现其所处的环境语境是和窟顶整体天象、天界图像完全一体的空间关系,其中修行状比丘人物图像特征上的神通性,是符合其所在天界仙山的环境观念。该观点对学术界传统看法——认为该窟属于禅窟禅修功能的观点提出了根本性挑战。再联系西夏人空间再造对洞窟原本属性与功能的认识并利用,结合窟顶天界图像所表达的古人对死后世界理解与追求的永恒主题,再仔细观察南北壁8个小龛华丽龛楣所表达的再生观念,大体上可以推断此洞窟的开凿与北朝时期僧人真身或舍利骨灰供奉有密切的关系,表达的是供养人、功德主、佛教徒、普通信众往生天国的永恒主题,8个小龛是供奉僧人真身或舍利骨灰的真堂、影窟。

杨永锋院长在对讲座总结时指出,沙武田教授图文并茂,详细讲述了莫高窟第285窟的功能、属性及其特点,以史实为依据,驳斥了学术界对该窟研究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并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治学经验和心得,让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