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不同槽——魏文斌教授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作者:陈芳编辑:李皎审签:徐志忠校审:杨永锋 赵光国发布时间:2024-06-25访问量:

2024年6月17日,历史文化学院盛邀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文斌教授做了题为“牛马不同槽——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的现实表达与文化意涵”的学术讲座。我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约200人参加此次学术讲座。


魏教授从牛马的对立关系和牛马的统一关系入手,分析了牛马图案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文献、图像等解析了牛马的功用及特定含义。在讲解牛马图像时,他引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以诠释,展现出魏教授渊博而深厚知识积累。讲座中,魏文斌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风趣地讲述他受嘉峪关魏晋壁画影响而产生的思考,从现实经验阐发他新颖、独特的选题研究。他从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中描绘“牛马不同槽”的世俗现象入手,分析墓葬的具体信息,梳理相关文献,探求墓砖图案画像所展现的社会面貌,深入分析牛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解读牛马在一定情境下被赋予的不同文化内涵。


魏教授认为:中国古今描绘牛马的图像众多,其中河西地区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中有大量牛马的图像,包括耕作、放牧、出行、狩猎、庄园、六畜等不同题材。这些图像中的牛马形象不仅是对现实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也蕴含了特定的习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六畜中的大牲畜,牛马的饲养在中国古代社会意义非凡,与其相关的图像、文献、俗语亦承载着人们丰富的生活和文化情感。牛马因饮食、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宜同槽、同圈,这是古人饲养牛马过程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由此产生了民间俗语“牛马不同槽”,也被赋予了贤愚对立的文化意蕴。总之,牛马的对立、对应与统一关系贯穿于习俗、图像和文献中,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与民俗学、哲学等的密切关系,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段小强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说:本次讲座反映出魏教授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献资料积累,大家在听讲的同时,更要学习魏文斌教授从生活中细微观察而发现问题的方法。本次讲座细数古今,横跨中外,对传统文化中“六畜”两大主体——“牛”和“马”的起源、驯化过程,及其历史地位、社会功用,乃至图案组合的特定含义等,都进行了深入解读,值得全体师生学习。

此次风趣、生动、内涵深刻且热情洋溢的学术讲座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