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新闻传播学院邀请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小枢、兰州文理学院教授李军、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冯晓临、西北师范大学赵丽瑾教授、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艺术总监赵国鹏、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马龙飞六位校外专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院研究生导师、22级广播电视(艺术专硕)研究生作了民族影视作品分享培训会。
王小枢表示,新时代民族题材纪录片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影像作品的主角,用影像绘制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图景,记录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李军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既有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也有凝聚着各民族智力与心力的艺术瑰宝。民族影像纪录片作为传播和建构文化的载体,对集体记忆的发掘和重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题材纪录片以影像为媒,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其进行复现、表达和诠释。
冯晓临表示,作为视听艺术文本,民族题材纪录片重在从民族文化中提取各种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符号”,记录它们传承与创新的当代故事。他指导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聚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探寻中华文化的渊源与本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赵丽瑾教授指出,民族题材纪录片精品佳作频出,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史料价值,赢得了广泛的受众。这些优秀作品根植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记录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的身姿,见证了寻常百姓拥抱新时代的家国真情,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向世界展示了团结、包容、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
赵国鹏指导同学们,在用心讲好文化传承故事的同时,民族题材纪录片更用情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画卷,深刻阐明了文化互鉴融通的重要内涵。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中实现了我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意义传达。
马龙飞谈到新时代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需要关注当代群众的真实状态,讲述日常生活与具体故事,捕捉个体人生体验。将平淡岁月的喜怒哀乐化为真诚、有温度的影像作品,彰显熨帖人心、抚慰情感的艺术魅力。
培训会上,专家们分别对22级广播电视(艺术专硕)研究生马英即将创作的纪录片《郎吉卓玛》进行了指导和点评。
新闻传播学院张辉刚教授勉励所有同学,以自己的选题为契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作,产出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