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应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国家民委多语种翻译研究基地的邀请,内蒙古大学布仁巴图教授、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阿拉坦巴根译审、中央民族大学叶尔达教授在我校作精彩学术报告。
布仁巴图教授作了“唐诗蒙译中如何体现语言的时代特征”为题的学术报告,主要探讨了唐诗蒙译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唐诗蒙译在蒙古族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以李白《静夜思》、王维《相思》、杜甫《春望》、李商隐《锦瑟》和白居易《长恨歌》等五首唐诗的蒙译实践为例,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唐诗蒙译中如何运用古蒙古语的特点和语用策略,体现唐诗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阿拉坦巴根译审在“《论语》的蒙古文诸译本比较研究”为题的学术报告中指出,儒家学说在元代已传播到蒙古族中间,自清末以来,《论语》的蒙古语翻译延续多年,出现了多个译本。 并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个角度,对《论语》的蒙古文诸译本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解读了《论语》的蒙古文翻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同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论语》蒙古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叶尔达教授作了题为“大谷大学所藏徐松梵经石砚台:文本来源与译者考”的学术报告。叶尔达教授以徐松砚台为切入点,介绍了《西域水道记》作者徐松在伊犁河流域发现的托忒文石经的历史背景及其文本的形式、风格、特点、译者身份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叶尔达教授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就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史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分享。
系列学术报告是皇冠最新官网crown官网-(中国)官方网站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和国家民委多语种翻译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推动多语种翻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提高多语种翻译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助力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报告会通过对唐诗蒙译、《论语》蒙译及文献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在文化交流融合发展中,翻译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三位教授博古通今、字字珠玑、见解深刻、引人深思 ,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学部师生提供了一个与本学科领域知名学者近距离交流学习的难得机会,激发了大家对科研的热情。三位专家的讲座,以具体的实例,再次证明,我国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只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才能正确认识理解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演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