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下午,学院于期刊社学术报告厅开展了题为“对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思考”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教授主讲。

彭教授从思维形态、理论范式、知识体系、田野作业及民族志取材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彭兆荣教授首先强调了思维形态在民族学/人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思维作为人类学知识谱系中的高频词汇,要区分原始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差别。
随后,彭兆荣教授还探讨了理论问题。他认为,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理论范式包含着完全不同的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普世价值的追求与限度,二是人类学理论的跨学科性;三是作为分析工作的人类学理论;四是作为人类学学科传统的理论。
在知识体系的建立方面,彭教授认为,人类学的知识首先指学科范畴内的知识体派,还包括民族志范式,甚至人类学博士论文的表达习惯、基本体例等。人类学的知识是体现人类学学科特点的重要依据。
针对田野作业这一关键环节,彭教授分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强调,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的“商标”,“参与观察”成为了民族志专属性概念和方法, 也是“解剖麻雀”的具体行为。
最后,彭兆荣教授就民族志取材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他指出,民族志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用具体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说话。因此,求取事实的手段、能力、范围、效度也就成了民族志研究和调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次讲座,学院师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以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材料去证明和说明所设问题。“多重证据法”无疑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